网上有关“论述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论述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上午刚考完的概论题,答案附上。
设计生态化、非物质化、艺术化,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今后是大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互联网将成为全世界艺术家展示作品的全球最大的美术馆,同时也是直接把艺术作品传播给人们的最佳工具。艺术将与科学技术结合。设计中的科技含量提高。
提倡人权、可持续发展、人类共同遗产的设计方向。为人设计,以人为本,面向大众是未来设计发展的目标之一。
设计师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有了更大提高,更加注重的人心理,关注人的情感。
艺术化的生活是人类向往的生活,物质之美与精神之美相统一。随着手工艺的复兴,新手工艺将成为设计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设计与手工艺品性的结合。机械产品趋向人性化、诗性化设计。设计随着小批量生产和产品个性化时代的到来,日益向着艺术化方向发展。
独家专题|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艺术与商业价值的爆发与博弈
关于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传承有何意义如下:
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对文化传承与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以其高效、使捷、广泛的特点,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社会和个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将探讨互联网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以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互联网加速文化传承的方式和范围拓展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文化传承的方式和范围得到了巨大的拓展。传统上,文化传承主要依靠口述、书信、文物等方式,限制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范围。而互联网的出现,通过网络媒介可以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无论是文字、、音频还是视频,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和存储,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广度。
同时,互联网还促进了跨地域和跨文化的文化传承。过去,不同地域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承闲难重重,而互联网通过全球化的网络连接,使得各地域的文化可以更加容易地相互了解、交流和吸收。这样的交流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文化的平等与尊重。
二、互联网推动文化创新的潜力和机遇
互联网不仅提供了文化传承的途径,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文化创新的潜力和机遇。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信息共享的特点,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创新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个人和社群可以自由创作、发布和分享文化产品和创意,无论是音乐、**、文学还是艺术作品,都能够得到更多的展示和传播机会。
互联网还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合作和互动平台。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协作工具,创作者之间可以更加方便地合作交流,共同推动文化创新的发展。同时,互联网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使得创作者可以更加容易地找到观众和市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文化传播的四个阶段:第一个是口头传播,还有什么?请表明书籍出处和出版社
互联网带给纪录片蛰伏多年期盼的机遇,同时,也给产业带来了迅速又不可忽视的变革。在全新的传播环境中,制作和传播已经并行为同等重要的两个环节,年轻化、商业化成为纪录片的发展方向。纪录片市场逐渐热闹了起来,但当下绝对不是可以乐观享受之时。
文 | 喜力
继影视剧和综艺之后,视频网站又盯上了纪录片这枚蛋糕。 Netflix出品的《伊卡洛斯》拿下了18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腾讯推出了胖滚计划,邀请纪录片导演陈晓卿担任副总编辑,负责旗下所有纪录片工作室的整体把控。
优酷成立了泛纪实中心,将在泛青春议题、潮流生活、 美食 文化、旅行真人秀、生态公益、太空纪实等多个题材上实现产出,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纪实宇宙”。
爱奇艺推出了合伙人计划,希望打通纪录片整个产业链,联通资金、平台和市场。率先开启纪录片的付费分账模式,通过商业变现的刺激,吸引优质创作。
B站公布了“寻找计划”,为用户寻找更多优秀纪录片内容,并为创作者提供全产业链的扶持。
B站与ITV签约
目前,视频网站的纪录片来源主要分为三种:版权采购、联合出品和自制内容,正在一步步提前在纪录片产业链中的站位。 互联网带给纪录片蛰伏多年期盼的机遇,同时,也给产业带来了迅速又不可忽视的变革。
年轻人的爱
突如其来
近年来, 纪录片界最欢欣鼓舞的变革来自于受众人群从“三高”(高阶层、高学历、高收入)人群逐步走向年轻化。
腾讯视频总编辑、企鹅影视高级副总裁王娟分享了一组数据:“腾讯纪录片的用户28岁以下占比70%,可以说纪录片的观看群体已经是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人群,纪录片的主力人群逐渐年轻化。”
腾讯视频总编辑、企鹅影视高级副总裁王娟
爱奇艺副总裁杨海涛曾公开表示,“爱奇艺的纪录片观看人群中,19-30岁的用户占比超过50%,18岁以下的用户占比也达到了14%。”据泽传媒的网络调查显示, 视频网站90后受调查者用户中,57.27%表示更加喜欢纪录片。
爱奇艺副总裁杨海涛
带给纪录片首波年轻惊喜的是B站 ,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的意外走红,让习惯于面向中老年观众的纪录片受宠若惊。B站从突如其来的意外中看到了商机,投资了在院线放映的同名纪录**。
随后《鸟瞰中国》第二季在B站独播,首播时播放量达到当时时间段第一名,B站评分9.7分。
《如果国宝会说话》
B站给予纪录片的滋养氛围,以及年轻的受众,成为了许多纪录片期盼的出口。被许多电视台拒播的《寻找手艺》,正是因为B站,才被更多人所知晓。
获得第八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会大奖的《何有此生》导演王冰笛告诉看电视(ID:TVWatching),B站是她在思考利用网络推广该片的首选。B站首席运营官李旎表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B站用户代表着纪录片的未来。”
努力获取年轻观众的喜爱,是所有影视产品的课题,但对于曾经被定性为高龄精神消费品的纪录片而言,尤其严峻。
连续十年被NHK观众评为最受欢迎纪录片的《纪实72小时》的栏目总监森明里表示:“其实在日本,年轻人对纪录片不是很感兴趣。我们收集到了2000封左右年轻人的来信,发现更多生活在互联网世界里面的他们其实更想了解自己现实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或是一些不太了解的领域,比如,在建筑工地劳动的工人们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腾讯和NHK合作打造了《纪实72小时》的中国版,由日本团队提供操作经验,腾讯团队完成本土化工作。 本土化工作的重点就是探寻中国年轻观众的口味。
《纪实72小时》中国版总导演张学娇介绍,“我们感觉现代的年轻人喜欢的是更新鲜的内容,所以我们将话题也进行多元划分。”节目第一集就是有关长沙的年轻化选题。
极大的和极小的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曾祥敏告诉看电视(ID:TVWatching),纪录片内容正朝向极大和极小两个方向发展。 极大是纪录片更多地承担了政论的功能,与国家、时事发展息息相关。极小是纪录片用年轻化、亲近感的视角发掘生活细节,赋予丰满的情绪后传播。
从各大网站上线的纪录片就能看出极大、极小完全不同的趋势。
首先是极大的 社会 责任。 芒果TV在2018年联合出品的三部自制纪录片《我的青春在丝路》《不负青春不负村》《在那遥远的地方》,都属于极大方向的主旋律纪录片。腾讯视频为改革开放40年量身定制了《扶贫1+1》和《我们身边的40个细节》。
《不负青春不负村》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会长罗建辉认为,腾讯视频的两部献礼纪录片明确地向 社会 展示了腾讯视频在 社会 责任和使命担当两个方面的想法和做法,并表示网络内容除了注重形式和渠道创新,还要发挥正能量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 由商业视频网站主推的自制纪录片大多倾向于“极小”的生活题材。 例如B站参与出品的《人生一串》剑走偏锋,以烧烤文化为切入点缔造 美食 纪录片。B站董事长兼CEO认为,这部作品就是纪录现在青年人都参与过的一种社交活动,代表的是年轻人的青春。
无论极大或者极小,纪录片的制作方式都在跟随着网络时代用户的观赏习惯进行调整。
《何有此生》是新华社为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40周年出品的作品,讲述的是二战遗孤的故事,负担着“极大”的功能。
以流行的视角,结构宏大题材的创作特点,让《何有此生》成为2018年末纪录片的一匹黑马,上线第四日,全网点击量突破4000万,被誉为最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片。
王冰笛介绍,“最让人欣喜的是收到了比例非常大的年轻观众的互动。”一个日本人操着一口东北话戳中了网友的萌点,跨越战争与仇恨的养育之恩击中了观众的泪点,《何有此生》打通了“极大”和“极小”间的鸿沟。
和外来的和尚一起念经
国际知名的老牌纪录片制作机构,通过视频网站,看到了拓展中国市场的空间。头部视频网站纷纷向这些机构伸出橄榄枝。
中国的视频网站在合作的过程中,主动加入纪录片产业链前端,提升了纪录片领域的眼界和水准。 视频网站同国际纪录片制作机构的合作,按照深入程度划分成,购买版权,共同投资,联合制作。
腾讯视频与BBC共同宣布基于“胖滚计划”的“博思星人(BBC Earth Tribe)”计划,在联合制作、推广发行和商业授权方面开发了全产业链商业合作模式。双方的重大立足点在于制作中国题材的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
阿里文娱大优酷泛文化中心总经理何冀兵表示,“网生纪录片的合作方式从1.0时代的买买买变化至3.0时代的共生,这更需要一起投资、承担风险和收益。”
阿里文娱大优酷泛文化中心总经理何冀兵
B站在18年9月宣布与Discovery 探索 频道达成深度合作,上线包括145部纪录片,200小时独家内容的Discovery专区,双方还有内容共制方面的计划。
视频网站同国外制作机构合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本土化的改造。 腾讯视频运营平台部纪录片中心总监朱乐贤表示,“纪录片的创作方向会根据用户喜好调整,并对此有着最底层的认知——中国观众一定会希望看到中国 社会 、民众的真实状况。BBC想做比如说从太空看地球,他们希望加入一些中国的内容,我们也会提出中国的意见,或者这个故事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我们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频繁的。”
制作和传播同等重要
纪录片走入到全新的传播环境中,制作和传播已经并行为同等重要的两个环节。 曾经的纪录片人只需要专注于好的作品,然后努力寻找电视台播放。这样的思路在现在已经行不通了。
老牌的纪录片机构迅速地跟随着时代调整思维。BBC Worldwide首席营销官JACLYN LEE‐JOE介绍,“我们与腾讯合作推出了一个视频集,把长视频分成50个10分钟为一集的视频内容,适合在移动端播放,而所有的短视频都是从正版视频中提炼而来,我们还通过《蓝色星球2》做了一个360度的VR体验,这样对我们的《地球脉动2》、《蓝色星球2》带来更多了播放量。”
腾讯视频胖滚计划纪录片BBC出品的《王朝》为了适应在中国网络的传播,推出了“普通话版”和“迷你版”。
腾讯视频与BBC Studios联手出品的《王朝》
腾讯视频总编辑、企鹅影视高级副总裁王娟表示, “我们不仅要打造出让年轻受众喜爱的高品质纪录片,作为平台而言,我们还要将这些金子般的优质内容传播出去,并让金子的价值放大。”
《何有此生》的导演王冰笛告诉看电视(ID:TVWatching),“这个片子除了创作上的追求,还有很多传播上的 探索 突破,例如怎么适应新媒体,如何策划、报道等。近年来除了学习如何拍出优质的纪录片外,最大的成长是学习到如何包装出爆款的产品。”
《何有此生》并没有专门的网络媒体推广团队,也没有事先联络视频网站给予宣传推荐资源。传播的开始就是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推文,但正是这篇切中网络传播点的文章为这部45分钟的纪录片获得了与观众大规模见面的契机。
纪录片变现的希望与困境
传统纪录片的收视人群具有高收入属性,现在的纪录片观众向年轻化发展,又具有高消费属性, 一老一新,构成了纪录片的市场潜力,也是视频平台看准这块蛋糕的原因。
腾讯视频王娟坦言,“纪录片有一群信任高品质内容消费的人群,他们对纪录片非常的热爱。这是我们所认可的纪录片的价值。”
哔哩哔哩董事长兼CEO陈睿在2018年Q3财报会议中表示:“从今年第三季度来看,付费会员主要是为我们的动画片和纪录片付费。“自制纪录片还在IP培养阶段,但从长线来看,收益非常可期。”B站首席运营官李旎表示。
哔哩哔哩董事长兼CEO陈睿
视频网站从纪录片发展中看到了商机,也为纪录片带来了全新的商业合作模式。
腾讯视频商业化总经理王莹介绍:“我们突破了以往的广告变现的模式,采取一级/二级品牌赞助的模式,使品牌和纪录片肩并肩的站在一起,这样的安排,对于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来说更加具备亲和力,易于接受。
用户看纪录片是基于对内容的信任,我们希望可以把这种信任‘移情’到对品牌的信任上,所以在商业化的合作品牌选择上也会格外的慎重,通过选择和纪录片调性契合的品牌合作,实现纪录片、用户和品牌的共赢。”
腾讯视频还尝试做授权的商业合作,“尝试用IP授权与广告招商联动作为突破口;进一步延展纪录片IP对于商业及用户的线上线下整体的影响力。”
在以上的模式指引下,18年,观众看到了《奇遇人生》中随处可见的奶粉。《风味人间》和故宫推出的联名筷子。《风味人间》还实现了与家乐福的线上线下互动,线下门店跟随节目上架“风味”食材,可以通过扫码进入食谱一键购买,还推出了送货上门服务,丰富了纪录片的变现链条。
《风味人间》与家乐福的线上线下互动
除了与品牌进行联合互动外,纪录片也开始了IP价值开发。 腾讯视频已经开始打造“风味”系列IP,逐步丰富IP营销生态,深化纪录片营销价值,深度、全面、精准开发目标受众的价值。
知了青年CEO、《了不起的匠人》总导演李武望分享,“最好的内容是让用户替你买单,纪录片是原生广告最好的载体。Discovery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原生广告,它呈现一种价值观的表达。打通电商是纪实内容变现的一大突破。
如《了不起的匠人第一季》和优酷合作了“边看边买”,用户在观看的同时会收到相关产品链接。客单价平均3000多,卖的最好的是一条2000多元的围巾,当时业绩不错。”
随后,知了青年开始通过自媒体平台推广可以大规模出售的货物,第一次试水,1500件猕猴桃在一天内售空。
《侣行》节目总策划范承刚介绍,优酷《侣行》第一季花费上千万,由参与嘉宾张昕宇夫妇支付;第二季整体花费超过3000万,招商收入1000万;第三季费用更高,难以计算具体数额,虽然冠名、广告投放,以及相关的衍生品收入达到了5000万元,但品牌赞助与播出平台的制作费仍未抵消成本。
《侣行》
商业属性和作品属性的博弈
视频网站对于纪录片的渴望绝不仅仅是满足于购买优质内容,而是通过纪录片完善会员内容生态。
腾讯视频运营平台部纪录片中心总监朱乐贤表示,“之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自制,是因为可能这个市场上没有你需要的,那你就要做一些创新了。比如我们现在确定的两个纪录片方向, 一种是生活方式,一种是潮流文化。 上院线的纪录**目前不是我们主要的方向,我们的主要精力还是在会员方面,先满足平台播出内容的需求,满足用户的需求。”
腾讯视频运营平台部纪录片中心总监朱乐贤
腾讯的纪录片工作室挑选合作团队主要分为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平台提出纪录片思路,寻找合适的公司和导演。第二种是由创作者提案,平台对选题方案进行评估决定是否合作 。
评估分为内容把关和商务评估,着重分析其受众市场、播放量、版权售卖可能性等。一个内容项目往往经过长时间的沟通与磨合,才会决定是否参与其中。
自制内容让平台掌握了更大的话语权。不符合平台需求的纪录片项目,需要按照平台提出的意见修改,直到平台通过。 而平台对于自制内容的要求,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思维。
自制内容对于会员需求的满足分为广泛需求和垂直需求。 广泛需求就是追求高点击量、高流量。垂直需求指圈层需求 ,例如《决胜无人机》这样的纪录片,是面向垂直圈层的传播。
《决胜无人机》
就此也可以看出,纪录片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从强烈的独立、个人属性,朝向商业、平台属性过度。一方面平台为纪录片提供了接触更多观众的出口,另一方面制作者又不得不在平台和自我之间做出妥协。
但是,物极必反,机关算尽也未必能够让观众买单。 平台的过度参与、对用户兴趣的过度揣摩对于纪录片创作而言未必是好事。 许多的意外证明,纪录片的火爆还是在于作品本身的质量。
《我在故宫修文物》《何有此生》这一类的影片,从题材而言,都是充满正能量但远离网络兴趣点的冷门题材,却因为主创者对于内容、 情感 等的把控,成为了未借网站东风,全凭自己走红的爆款。
对于平台而言,媚俗并不能成为生存灵药,在纪录片站位方面,不能够因为占有传播渠道而过于强势。 解救用户生态需要仰仗的,是专业创作人员的头脑和灵感。 在策划阶段被扼杀的元素,很有可能就是影片最后没有爆红的原因。
在纪录片尚处于小众之时,它不能够被忽视、且始终被珍视的生机来源于对于真实坚守的刻画,和理性与感性并驱企图刺入人性最深处的锋芒。
纪录片成为互联网的新晋网红,让各方势力看到了变现的契机逐步入局。整个行业热闹了起来,却绝对不是可以乐观享受之时。
整体而言,纪录片的受众仍为少数。 不能让急于求利的欲望,淹没了纪录片特立独行的品格。毕竟,纪录片走红的原因,正是因为它区别于妖艳货色,是观众心里别具一格的“个性担当”和“思想担当”。
文化传播的四个阶段:由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组成,
现在发展到国际互连网传播,传播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带来人类传播能力的飞跃。可以说,传播技术的应用对文化传播范围、传播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大。
参考这里:
口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众传播
金玉萍--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入时间:2007-3-6 11:13:20 xjzjw 点击:544
一 人类口头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是指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方面有特殊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述形式,其中包括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舞蹈、风俗以及各种艺术表达手段。口头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贡献。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文化标准化、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等对传统文化构成了严重威胁。许多传统和民间文化(包括口头 / 非物质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濒临消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大力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保持和再造利用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意识来支持和保护好各种口头与非物质传统”,以保持全球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的严峻形式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把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视为当务之急。有的国家已经通过立法,建立起有效机制来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取得了值得注目的成效。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物质 /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也面临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有效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艺术的严峻问题。过去十多年来,我国在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全国民间文学艺术十大集成的搜集整理和编纂出版工程,它以数以亿计的文字量和数量可观的图例、录音录像资料,把民间口承文艺和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戏曲等文化遗产以文本的形式保存下来。同时,一大批民间文化工作者在抢救和保护民间文艺的艰苦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取得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增强了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形成了一支较强的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队伍。
然而,民间文化不仅仅需要抢救和保护,还需要推广和开发,以充分挖掘多样性文化的社会价值。在文化交往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文化都应该是开放的而不可能是封闭的。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创新需要树立一种与时俱进的、开放的本土文化观念。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应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意义、地位、价值有充分的认识,树立在全球化时代尊重和肯定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以开放的态度、开阔的视野、现代化的手段,参与到人类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认定和推广的事业中来。
二 文化与大众传播
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促进文化变革和创新的活性机制。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由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发展到国际互连网传播,传播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带来人类传播能力的飞跃。可以说,传播技术的应用对文化传播范围、传播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大。
文化的生产、消费与发展都离不开传播。文化传播主要是依靠媒介来进行的,媒介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以美国学者赫伯特 ? 席勒为代表的“媒介帝国主义”理论认为:媒介帝国主义是以强大的经济和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文化市场进行全球文化扩张;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和商品的销售来实现全球化的文化支配;这种文化支配和扩张是通过传播媒介来实现的。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关系之密切由此可见一斑。
传媒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传媒化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人类的传播方式中,以大众传播对文化产生的影响为最大。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大众传播又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例如:从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播”;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等。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大众传播都能够跨越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具有广泛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一点已被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研究所证实。大众传播能为社会提供做出决断的途径,为社会提供认识自身的声音,是传达社会价值观的主要源泉,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在大众传媒的运用已成为文化传播的必要通道,它大大扩展了文化空间,使文化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和生成力。但是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介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不可避免地造成跨文化传播的“不对称”性,引发全球性的严重的文化传播生态危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存在着不平衡状况。现代传播媒介为强势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传播霸权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条件,对弱势文化和传统文化构成了威胁,使它们面临着被同化或被文化殖民的危险。
三 口头 / 非物质文化的大众传播
如上所述,大众传媒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口头 / 非物质文化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的生存、发展、传承同样也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对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来说,就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大众传媒为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强大的现代文化、强势文化又通过大众传媒对传统民族文化构成了严重威胁。如果不坚守阵地,传统文化将无立足之地,最终面临被吞没的命运。
要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就应该树立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发展传统文化的理念,认真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充分运用资本、科学、技术和传媒等现代手段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在文化传播中争取主动,变弱势为强势,让人们了解、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 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只有这样,传统文化遗产才能变得更具生命力,更具社会意义,也才能不断传承下去。
本人认为传统文化的媒介传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传播 视象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图像传播更易被人们认可和接受。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采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而不能仅停留在把文物摆放在博物馆的陈列柜中,或只用文字把某一民俗事项记录下来的方式上。民俗摄影就是适应人们接受心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民俗摄影是一个群体或民族历史、文化沿革和习俗的写真,特定的物质生存环境和独有的精神面貌的纪实,具有民族、历史学术价值和实用民俗佐证价值。民俗摄影能够保护文化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它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也是对未来的预示。历史中的许多民俗风情,如果没有照片将它们客观地记录下来,仅凭文字的记载后人很难想象出事物直观形象的本原面貌。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无可避免地遭受到排挤,可以通过用传播和推广民俗文化普遍价值的方法来保护和丰富世界民俗文化遗产。
传播既适应“读图时代”受众的阅读接受心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纯文字传播的枯燥无味,与音像制品相比,又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阅读方便等特点。只需一个相机,民俗摄影爱好者便可捕捉到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充分体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而真实图像和文字著述相结合又会大大强化信息的描绘和传播效果。传播的优势使它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倍受重视。我国已经出版了许多反映民族民间文化的大型画册。在 2003 年 4 月 19 日 召开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团六届二次会议上,还成立了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摄影工作委员会。这对传统文化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动力。
民俗摄影作为一门与民俗学和现代化技术紧密相联的新门类,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无论是在抢救民俗文化遗产上还是在民俗学建设和发展上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图像的发展是民俗学学科发展的必然,它既是对民俗学学科发展的补充,又为民俗学学科发展的多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相信,这一记录、保存、传播民俗学信息和进行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仍将被人们长期、广泛地使用。
2 .音像制品传播 科技的发展使人们不再对摄像感到陌生,通过摄像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的 VCD 、 DVD 等音像制品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手段。音像制品与相比,具有鲜活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特点。可以通过制作有关民俗文化的音像制品,或把以民俗文化为题材的电视专题片或记录片制作成 VCD 、 DVD 等在市场上销售的手段,来传播民俗文化。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NGC )把节目与教育相结合,普及人文、自然、地理、科技知识。以人类物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的节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NGC 还把这些节目制成 VCD 、 DVD 等音像制品在全球销售。例如它发行《环球国家地理杂志——闪光的文明》介绍了世界各地的文明,其中一集是《古巴——遥远的岛国狂欢的庆典》,该片通过古巴人的狂欢节透视其原始文化,向世人揭开了这个美丽岛国的迷人面纱。 NGC 的做法为民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我国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仅从节日文化来看,各民族的节日活动都以极富活力的方式,动态地保存着或折射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原貌。有些民族的节日既是民俗观念的形象展示,也是口头文化的艺术张扬。以塔吉克族的灯节为例,节日前家家都做许多支小羊油烛和一支特别大的羊油烛。节日的两天中要遵照一定的仪式分别在家里和家族墓地点燃小羊油烛,进行祈祷和祭奠。每家还要在屋顶上点亮特制的大羊油烛,在外面燃起篝火,做各种游戏。如果通过录像客观地再现这一民俗事项的原生态,再通过后期制作,配上解说词,从文化层面上加以深化,使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塔吉克族的节日习俗、祭祖习俗,还可以了解到该民族宗教信仰的演变过程,在新鲜新奇中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
2002 年 12 月 18 日 ,中国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研讨会在北京开幕,用维、汉、英、阿四种语言制作的十二木卡姆的 VCD 、 CD 、 DVD 光盘同时向国内外发行。这对维吾尔族的口头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播和发扬光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电视传播 现代文明把大多数人限制在家庭的圈子里,电视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和认知世界的窗口,电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民俗文化的传播中,我们一方面期望媒体多做一些反映民俗文化的记录片和专题片,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片急需保护和开发的领域,另一方面更需要当地的文化机构、教育机构自觉地主动地利用电视媒体。
以现有的频道资源为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走遍中国》栏目,以演播室访谈 + 专题片的形式介绍中国的文化、历史、自然、地理等(如 2003 年 7 月 18 日 播出的是《潮州工夫茶》,介绍了潮州的茶文化);《让世界了解你》栏目则采取现场摄制 + 连线国外相关机构的***员的形式向国外介绍中国(如 2003 年 7 月 1 日 的节目通过现场摄制组、录制现场组和连线美国的一个旅游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与中国部经理的形式,从文化的角度介绍了旅游风景区同里,双方还达成了口头协议,由该公司组团来同里旅游);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的《旅游黄金线》栏目以人物的旅途为主线,向观众介绍旅游风景区……这些栏目的定位基本上包括了物质 / 非物质文化所蕴涵的内容,可以通过拨打热线电话、登录节目网站等渠道向栏目组提供线索,有选择地把一些民间传统文化推到观众面前。
另外,还可以采用与电视台联办节目或承包某一个节目的形式,制作一档反映民族物质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栏目。例如,乌鲁木齐电视台最近开播了旅游频道,完全可以利用新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或把独特的民族风情融入自然景观之中,或介绍各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样,既能传播传统文化,又符合旅游业的发展要求。因为旅游业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势是:旅游区仅仅依靠自然风光是不够的,要更多地依托浓厚的文化底蕴。只有把文化气息融入旅游业,才能更长久地吸引观光者。
4 .网络传播 互联网开创了一种崭新的传播形态,它融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为一体,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在网络传播媒介的环境中,知识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存在于图书馆书架上和书本中,而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互相链接的一条条信息中。网络传播打破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界限,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在网上传播知识和信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文化交往和沟通的平台。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使传统文化的全球性传播成为现实。
目前,我国已开通中国民俗网等多家有关民族传统文化的网站。但是要想使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得到详尽的反映,就要在传播的本土化方面做文章。例如,新疆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但如果试图在一家全国性或综合性的网站上反映出新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那是不太可能的。以 2003 年 7 月 23 日 中国民俗网有关服饰的网页为例,该网页共有相关信息 47 条,涉及汉、彝、藏、水、苗、黎等 17 个民族,而新疆诸民族中只有关于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的两条信息,这与新疆的少数民族的数目是极不相称的。所以要想扩大本土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就需要创办自己的民俗网站。
以上是对传播媒介中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的一些描述和对民间传统文化更好地利用媒介进行传播的一些设想。除了文化工作者自身的努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主要还是依赖国家的立法、专业管理机构的建立、资金的投入和各方的有效协调与支持。如果我国的大众传媒能够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那无疑是向更多的人群、向世界敞开了中国多民族的民俗文化长廊的一个个窗口。
在新世纪,透过传播认知文化,认知社会和人类自身,将成为人类认知史上的一场变革。传统文化的发展所受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文化需要传播来得以延续和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保护、发展传统文化将是一项艰巨任务。
(作者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
参考文献:
1 .《西北民族研究》 2003 年第一、第二期;
2 .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3 .(美)沃纳 ? 赛佛林 / 小詹姆斯 ? 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 2002 年;
4 .(美)马克 ? 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5 .吴文虎:《传播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6 .中国民俗网。
关于“论述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碧珍]投稿,不代表奇思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416.cn/shkx/202501-6728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奇思号的签约作者“碧珍”!
希望本篇文章《论述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奇思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论述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论述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上...